1.信用風險的成因是信用活動中的不確定性
不確定性是現實生活中客觀存在的事實,它反映著一個特定事件在未來有多種可能的結果。在信用活動中,不確定性包括外在不確定性和內在不確定性兩種。外在不確定性來自於經濟體系之外,是經濟執行過程中隨機性、偶然性的變化或不可預測的趨勢,如宏觀經濟的走勢、市場資金的供求狀況、政治局勢、技術和資源條件、國外金融市場上的不確定性沖擊等。內在不確定性來源於經濟體系之內,它是由行為人主觀決策及獲取資訊的非充分性等原因造成的,帶有明顯的個性特徵,如企業的管理能力、產品的競爭能力、生產規糢、信用品質的變化等。
2.銀行與企業之間以及銀行內部之間的資訊不對稱加深了信用風險
下面以典型的貸款為例分析資訊不對稱導致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對信用風險的影嚮。
(1)在信貸合同的簽訂之前,銀行和企業存在嚴重的資訊不對稱。企業作為資金的使用者和借款人,通常比商業銀行更了解自己的財務狀況、投資項目的預期成本、收益、風險等資訊。為達到借款目的,企業有粉飾自身財務報表和報告的動機,並且經營業績越差的企業,粉飾財務資訊的動機越大,從而導致銀行貸款資產承擔著巨大風險。對此銀行必須提高利率水平來平衡風險。這樣,那些低風險項目由於借貸成本高於預期水平而退出借貸市場,剩下的願意支付高利率的都是高風險項目,貸款的平均風險水平提高,銀行的獃賬、壞賬增多,因此,「逆向選擇」給銀行帶來了較高的信用風險。
(2)在貸款合同簽訂後,企業作為資金的使用者,對資金的實際用途擁有較完備的資訊,而銀行對資金的監控存在成本約束,監管越細,成本越高,只能間接通過其他財務資訊了解資金使用情況,這就為信貸資金的非正常使用創造了機會。企業管理者就會傾向於違反合同規定將資金轉投高收益項目,但高收益往往伴隨著高風險。高風險投資帶來的高收益全部為企業所得,銀行只能獲取固定的利息,卻需要承擔高風險投資可能失敗帶來的資金損失,「道德風險」加大了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
(3)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也廣泛存在於商業銀行內部的上級行與下級行、行長與信貸人員之間的委托代理關系中。由於區域差異的影嚮,本地的優質客戶,若以上級行標準考查,則可能淪為劣質客戶不予授信。但分行可能由於業務發展和同業競爭壓力,或出於個人利益考慮等,有動力隱藏不利於上級審批貸款的資訊。由於上級行受搜尋成本約束不能對資訊做更詳細的了解與核實,導致信貸投放極易背離上級行的貸款投放政策,造成信貸投放的不可控。因此,下級行隱藏貸款資訊極易造成銀行信用風險。
另外,在資金短缺的市場中,借款人尋租、貸款人有權接受尋租是一種常態的均衡選擇,同樣尋租也會導致信用風險。
本質上來說,商業銀行信用風險是經濟生活中廣泛存在的信用風險的集中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