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存在邊際報酬遞減規律,顯然在一定的技術水平下,當資本一定時,勞動的投入數量並不是越多越好。那麼勞動的投入量多少是合適的呢?我們先將總產量曲線、平均產量曲線和邊際產量曲線分成三個階段來進行分析,如圖4-2所示。
圖4-2 生產要素的合理投入區域
第Ⅰ階段 :平均產量遞增階段。當可變生產要素勞動的投入數量在0~6,即0< L <6時,邊際產量大於平均產量,平均產量處於上升階段。
這意味著,對於固定的資本而言,該階段勞動的投入量太少,如果增加勞動,會提高對資本的利用水平,使平均產量上升。理性的廠商不會把可變生產要素勞動的投入數量局限在這個階段。否則,固定資本沒有充分利用起來,是很不經濟的。
第Ⅱ階段 :平均產量遞減且邊際產量大於零的階段。當可變生產要素勞動的投入數量在6~9,即6< L <9時,邊際產量小於平均產量,平均產量遞減。
在這一階段,邊際產量雖然遞減但大於零,意味著增加勞動量仍可使邊際產量增加,但增加的比率是遞減的,所以,該階段的總產量仍是遞增,只是增長的趨勢變緩,直到邊際產量為零時,總產量遞增到了最大值。
第Ⅲ階段 :邊際產量小於零且總產量下降的階段。當可變生產要素勞動的投入數量大於9,即 L >9時,邊際產量為負數,總產量呈現遞減趨勢。
在該階段每增加一個單位可變的勞動要素反而會使總產量絕對下降,而減少勞動的投入反而增加總產量。因為資本被過度利用,勞動投入到這一階段也是不經濟的。
綜上所述,理性的廠商在技術水平一定和資本一定時,可變要素勞動的投入數量既不會停留在第Ⅰ階段,也不會在第Ⅲ階段。相對於固定的要素資本而言,第Ⅰ階段勞動的投入數量太少,固定生產要素的作用不能充分發揮,第Ⅲ階段勞動的投入數量又太多,造成資源的浪費,因而都是不經濟的。合理的勞動投入數量應該在第Ⅱ階段。如果勞動的投入為6,即 L =6時,平均產量達到最大;如果6< L <9,平均產量雖然下降,但總產量仍在增加;如果勞動的投入為9,即 L =9時,總產量就達到了最大。至於勞動的投入量在第二個區域的哪個點,就要看廠商追求的具體目標。總之,第Ⅱ階段是一種可變生產要素投入的合理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