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的研究發現,國內外的資本市場上,都存在著封閉式基金的價格與淨資產值長期處於背離狀態的現象。這種獨特的現象被金融學家們稱作「封閉式基金之謎」(The Closed-End Fund Discount Puzzle)。從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封閉式基金折價現象就引起了眾多研究者的興趣。
自封閉式基金折價之謎被發現以來,經濟金融學家們就一直試圖為它找出一個合理的解釋。早期的各種研究欲以代表基金基本層面的因素為出發點,來解釋折價的存在。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均認為封閉式基金折價是由基金所持有的投資組合的某些特徵引起的。具有代表性的這些傳統解釋有:代理成本、資產流動性、基金業績、資本利得稅。
代理成本論認為基金收取的管理費用是導致折價的主因,包德魯克斯(Boudreaux,1973)指出如果管理費用高出合理水平,或者投資者預期未來管理能力會變差,則代理成本(管理費用)問題便會導致封閉式基金出現折價。資產流動性論(馬爾基爾Malkiel,1977)認為封閉式基金的資產淨值是用基金持有的股份的市場價格來計算的,通常一只基金持有的某一股票的份額很大,售出時將不可避免地導致股價下跌,因而使得套現後的收益比當前賬面的數額少。基金績效論(馬爾基爾,1977)認為折價之所以存在乃因為市場對基金的未來盈利能力評價不高。資本利得稅對這一解釋認為出售已升值的封閉式基金股份必須繳納資本利得稅(Capital Gain Tax),此損失應該在基金淨值中扣除,故以折扣的形式反映在價格上了。
馬爾基爾(1997)的研究被視為早期研究的經典之作,他檢驗了關於美國封閉式基金折價的各種傳統解釋,被檢驗的因素包括:
①尚未實現的資本升值;
②紅利分發政策;
③資產的流動性;
④代理費用(管理費用);
⑤持有的國外股票;
⑥基金業績;
⑦基金投資組合的轉換。
馬爾基爾以橫截面和時間序列回歸方法來測度上述因素是否可以解釋折價問題,結果發現基金折價與尚未實現的升值(在基金未實現的升值期間)、資本收益的分配政策、資產的流動性以及國外股票的持有情況有一定的相關性。然而,馬爾基爾指出這些因素的解釋力有限,只解釋了問題的一小部分,便推測市場心理對折價的形成和變動可能有很重要的作用。
鑒於傳統研究無法取得令人滿意的解釋,新的研究便另辟蹊徑。大部分研究以投資者情緒為中心,全面考慮了封閉式基金的兩個風險:一是其持有的投資組合所帶來的風險,它決定了基金股份的基本價值;二是由於市場中投資者情緒波動形成的風險,它使得基金股份的市場價格偏離其基本價值,從而演變成折價。
李等人(lee et.al,1991)認為傳統研究不僅無法較滿意地解釋狹義的折價之謎的成因,而且也根本無法解釋廣義的折價之謎的四大動態特徵。他們認為應考慮投資者情緒這一重要因素,因其對解開折價之謎的4個特徵有決定性的幫助。然而,投資者情緒很難被定量測度,因此無法直接驗證這一新猜想,只能通過間接驗證。
具體需要驗證如下關系:
①不同基金的折價變動的同步性;
②新基金上市的時間選擇;
③小公司的收益率變動和基金折價之間的關系。結果發現每一個問題均與投資者情緒息息相關,間接說明了這一因素的重要性。
首先,基金的折價都高度相關。盡管基金的投資組合不太相同,但由於散戶是基金的主要投資者,因此他們的情緒變化會直接影嚮各基金的折價,使得其走勢大致趨同。
其次,根據投資者情緒假說,新的封閉式基金會擇時上市,即選擇在投資者情緒看好整個封閉式基金業之時上市。實證結果發現情況確是如此,許多新封閉式基金在現有封閉式基金的折價變小時才上市。
最後,投資者情緒假說認為封閉式基金的折價應該與小公司股票的收益率呈反方向變動,原因是當投資者對基金未來的收益持樂觀態度時,基金的折價就變低,而與此同時這種樂觀情緒則表現在對小公司股票的強烈需求上,結果使得其收益率明顯提高。
李等人對規糢投資組合的收益率、封閉式基金折價和市場指數收益率作了回歸分析,發現當封閉式基金折價縮小時規糢小的股票表現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