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 收益的資本化 」是指任何能夠為其所有者帶來收益的事物,從無形的金融資產,到有形的各種資產,包括房地產,甚至人力資產,都可以通過將其收益與利率的對比而倒過來算出它相當於多大的資本金額。收益的資本化是從本金、收益和利息率的關系中套算出來的。
一般來說,存入銀行或貸與他人以帶來利息的原始貨幣金額稱為本金(principal),其與收益和利息率的關系如下:
C = P · R
式中 C ——收益;
P ——本金;
R ——利息率。
當我們知道P和R時,很容易計算出C;同理,當我們知道C和R時,也不難求得P,即
P = C/R
例如,我們知道一筆貸款年收益為100元,而貸款的年利率為5%時,則可根據上式得出本金為2 000元(100/0.05)。
正是按照這樣的帶有規律性的關系,有些本身並不存在一種內在規律可以決定其相當於多大資本的事物,也可以取得具有一定金額的資本價格;甚至有些本來不是資本品的東西也因之可以視為資本品而取得資本價格,從而進行買賣交易。
以土地為例,土地本身不是勞動產品,無價值,從而本身也無決定其價格大小的內在根據。但土地可以因地理位置不同、收益不同,而在價格上有很大的差異。在一個偏遠的地區,一畝土地的收益為500元,如果利息率為5%,那麼該地區的土地就會以10 000元(500/0.05)的價格買賣成交;相反,在城區由於交通便利,土地潛在收益可預期,其級差地租甚高,如果一畝地的收益為5 000元,利息率為5%,那麼該土地就會以100 000元(5 000/0.05)的價格買賣成交。如果土地收益的預期不變,而市場平均利率比變了,比如變成10%,那麼很容易理解,地價將下跌一半;反之,如果市場平均市場利率下降,地價則會相應地上升。這就是在市場競爭過程中土地價格形成的規律,它表明資本化使本身並無價值的事物有了價格。
關於並非資本的事物可以看作資本,可以年收入的資本化為例。比如,一個人的年收入為10萬元,年利率為5%,按照資本化的思路,則這個人的人力資本的價格為200萬元(10萬/0.05)。在西方經濟學中,「人力資本」被視為一個經濟範疇;工資之類的貨幣收入被視為這個資本的取得;「人力資本」則是由為了增進一個人的生產能力而進行的投資所形成的。
收益的資本化是進行投資的非常重要的評估方法。比如,一家企業,從靜態的角度,用折舊等方法來評估其資產的價格可能非常不準確,關鍵的因素在於這家企業的盈利能力。盡管這家企業的淨資產很大,但是它的盈利能力非常低,甚至出現負值,那麼,從動態的收益資本化的角度看,這個企業的資產價格就非常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