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货币政策的含义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给量和利率所采取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是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
(二)货币政策的目标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指货币政策的制定者期望达到的最终实施结果,是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它与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是一致的。宏观经济目标主要是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1.稳定物价
稳定物价是指保持物价总水平相对稳定,在短期内没有显着的或大幅度的波动,在此前提下对不合理的价格体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调整和改革。物价水平,指的是一般物价水平,而不是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化。要抑制住通货膨胀、避免通货紧缩、维持币值的稳定,因此又常把这一目标称之为“稳定币值”。一般国家都希望把物价水平限制在最小的幅度内,以便与其他宏观经济目标相互协调,实现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
2.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指在某一工资水平之下,有劳动能力并自愿参加劳动的劳动者,都获得了就业机会。充分就业并不是人人都有就业岗位,在充分就业状态下仍然存在一定数量的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即因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劳动年龄和需求偏好变化而引起的职业转换过程中的暂时性失业,这种失业具有一定的自然合理性,属于劳动力人口的正常流动。充分就业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事实上都被认为是存在自然失业率的就业状态,自然失业率是长期均衡的失业率或充分就业的失业率。失业率是考察是否实现充分就业的衡量指标。一国经济中能承受的失业率是由经济、文化、就业方式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一般认为,自然失业率能长期维持在3%~5%左右,就达到了充分就业。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实际失业率若大大高于自然失业率,则表明有效需求不足和市场疲软。
3.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经济增长体现在经济实力的增长上,就是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技术进步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经济增长也取决于生产力诸多因素的扩展与改善。促进经济增长的要素为劳动力、投资的增加、技术的进步等。
4.国际收支平衡
所谓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国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全部货币收入和支出相抵基本平衡,略有顺差或逆差。国际收支是否平衡对金融运行影响很大,如果一国长期维持贸易顺差,则会造成一国货币供应的大量增加,如果同时国内商品供应减少,则会造成通货膨胀。国际收支的大量顺差或逆差都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任何时期,国家都要保持适当的外汇储备的流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