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貨幣失衡的概念
貨幣失衡是指在貨幣流通過程中,貨幣供給偏離貨幣需求,從而使二者之間不相適應的貨幣流通狀態。貨幣失衡總是表現為貨幣供給量小於或大於貨幣需要量兩種情況中的任一種。貨幣失衡主要有兩大類型,即總量性貨幣失衡和結構性貨幣失衡。
總量性貨幣失衡是指貨幣供給在總量上偏離貨幣需求達到一定程度從而使貨幣執行影嚮經濟狀態。這裡也有兩種情況:貨幣供應量相對於貨幣需求量偏小,或貨幣供應量相對於貨幣需求量偏大。在現代信用貨幣制度下,前一種貨幣供給不足的情況很少出現,即使出現也容易恢複,經常出現的是後一種貨幣供給過多引起的貨幣失衡。造成貨幣供應量大於貨幣需求量的原因很多,如政府向中央銀行透支以融通財政赤字,一味追求經濟增長速度而不適當地採取擴張性貨幣政策刺激經濟等,其後果之一就是引發嚴重的通貨膨脹。
結構性貨幣失衡是另一大類貨幣失衡,主要發生在發展中國家,是指在貨幣供給與需求總量大體一致的總量均衡條件下,貨幣供給結構與對應的貨幣需求結構不相適應。結構性貨幣失衡往往表現為短缺與滯留並存,經濟執行中的部分商品、生產要素供過於求,另一部分又供不應求,其原因在於社會經濟結構的不合理。
(二)貨幣失衡的原因
1.貨幣供給量小於貨幣需要量的原因
經濟發展了,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的規糢擴大了,但貨幣供給量沒有及時增加,從而導致流通中貨幣緊缺。在紙幣流通時代,這種情況出現的概率是比較小的,因為增加紙幣供給量對於貨幣管理當局來說,是一種輕而易舉的事情。在貨幣均衡的情況下,貨幣管理當局仍然緊縮銀根,減少貨幣供給量,從而使得本來均衡的貨幣走向供應小於需求的失衡狀態。
2.貨幣供給量大於貨幣需要量的原因
在紙幣流通時代,出於向赤字政府提供貸款等利益原因,貨幣管理當局可以輕易增加紙幣供給量,貨幣供給量大於貨幣需求量是一種經常出現的失衡現象。
貨幣失衡的其他原因,如財政、信貸再分配槓桿的使用和配合失靈。種種因素的影嚮,往往使財政和信貸再分配槓桿的使用和配合失靈。國際交往形成國際收支,它對國內物資供求平衡也會產生影嚮。例如,進口的技術設備數量太多和出口消費品過多,可能最終都會導致總需求的擴張,從而造成貨幣供求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