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債管理理論是以負債為經營重點來保證流動性和盈利性的經營管理理論。該理論產生於20世紀50年代末期,盛行於20世紀60年代。當時世界經濟處於繁榮時期,生產流通不斷擴大,對銀行的貸款需求也不斷增加。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目標下,銀行希望通過多種渠道吸收資金、擴大規糢。與此同時,歐洲貨幣市場的興起、通信手段的現代化、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大大地方便了資金的融通,刺激了銀行負債經營的發展,也為負債管理理論的產生創造了條件。
負債管理理論的核心即以借入資金的方式來保證流動性,以積極創造負債的方式來調整負債結構,從而增加資產和收益。這一理論認為銀行保持流動性不需要完全靠建立多層次的流動性儲備資產,一旦有資金需求就可以向外借款,就可通過增加貸款獲利。負債管理理論的發展依次經历了以下三個階段:
1.存款理論
存款理論曾經是商業銀行負債的主要正統理論。其基本觀點如下:
(1)存款是銀行最主要的資金來源,是銀行資產業務的基礎;
(2)銀行在吸收存款過程中是被動的,為保證銀行經營的安全性和穩定性,銀行的資金運用必須以其吸收存款沉澱的餘額為限;
(3)存款應當支付利息,作為對存款者放棄流動性的報酬,付出的利息構成銀行的成本。
這一理論的主要特徵在於穩健性和保守性,強調應按照存款的流動性來組織貸款,將安全性原則擺在首位,反對盲目存款和貸款,反對冒險謀取利潤。存款理論的缺陷在於沒有認識到銀行在擴大存款或其他負債方面的能動性,也沒有認識到負債結構、資產結構以及資產負債綜合關系的改善對於保證銀行資產的流動性提高銀行盈利性等方面的作用。
2.購買理論
購買理論是繼存款理論之後出現的另一種負債,對存款理論做了很大的否定。購買理論的基本觀點如下:
(1)商業銀行對存款不是消極被動,而是可以主動出擊,購買外界資金,除一般公眾外,同業金融機構、中央銀行、國際貨幣市場及財政機構等,都可以視為購買對象;
(2)商業銀行購買資金的基本目的是為了增強其流動性;
(3)商業銀行吸收資金的適宜時機是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此時實際利率較低甚至為負數或實物投資不景氣而金融資產投資較為繁榮,通過刺激信貸規糢可以彌補利差下降的銀行利潤。
購買理論產生於西方發達國家經濟滯脹年代,對於促進商業銀行更加主動地吸收資金,刺激信用擴展和經濟增長以及增強商業銀行的競爭能力具有積極的作用。但是該理論的缺陷在於助長了商業銀行片面擴大負債,加重債務危機,導致了銀行業的惡性競爭,加重經濟通貨膨脹的負擔。
3.銷售理論
銷售理論是產生於20世紀80年代的一種銀行負債管理理論。其基本觀點是:銀行是金融產品的制造企業,銀行負債管理的中心任務就是迎合顧客的需要,努力推銷金融產品,擴大商業銀行的資金來源和收益水平。該理論是金融改革和金融創新的產物,給銀行負債管理註入現代企業的營銷觀點,即圍繞客戶的需要來設計資產類或負債類產品以及金融服務,並通過不斷改善金融產品的銷售方式來完善服務。銷售理論貫穿著市場觀念,反映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金融業和非金融業相互競爭和滲透的情況,標志著金融機構正朝著多元化和綜合化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