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底比雙重底多一個底,由三個底部組成,如圖5-8所示。三重底既是頭肩底的變異形態,也是W形底的複合形態,三重底相對於W形底和頭肩底而言比較少見,卻又是比後兩者更加堅實的底部形態,而且形態形成後的上攻力度也更強。
圖5-8 三重底
1. 三重底的形態特徵
(1)該形態多發生在波段行情的底部或是多頭與空頭行情的修正走勢之中。不是上述兩種位置的三重底,不能認定價格跌到了低位,做多容易被套,更談不上獲利。
(2)該形態的三個底部低點應大體處在同一水平線上,即三個底部的最低價位應基本接近,三個底部的低點如果相差過大,就不能按三重底操作。
(3)該形態的三個底部低點之間應保持一定的間隔,間隔的距離越大,後市上漲的空間就會越大。
三重底形態的上升規律與雙重底形態的上升規律一樣,也是頸線以上的升幅,至少是底部低點連線到頸線垂直距離的一倍。
2. 三重底的市場含義
主力在吸籌階段需要大量吃進股票,買盤的介入使股票成交量放大。短線客跟風入場搶籌碼,使股價被推高。主力此時如果沒有買到足夠數量的籌碼,便會在某一價位,通常是前期成交密集區或重要技術位處,向下砸盤,迫使部分短線跟風盤離場、股價下跌,莊家趁機再吸貨,反抽至前期高點後,主力如法炮制,剩餘短線客為了避免再次坐「電梯」,紛紛拋售股票,隨後形成第三次底部,待股價重新回到頸線處,莊家如果發現浮動籌碼已寥寥無幾時,便會一舉突破。此種形態稱為三重底。
3. 三重底的應用
三重底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運用三重底時,激進型投資者可以選擇在股價有突破頸線位的確定性趨勢,並且有成交量伴隨時介入。
(2)成熟型投資者可以選擇在股價已經成功突破頸線位時介入。
(3)穩健型投資者可以選擇在股價已經有效突破頸線位後的回擋確認時介入。
(4)投資者在正確把握好三重底的介入時機買入股票後,就需要掌握三重底的最佳賣出價位。這需要研判三重底的上漲力度並推算大致的上漲空間。
三重底的上漲力度,主要取決於以下因素。
(1)股價從三重底的第三個底部上升時,成交量是否能持續性溫和放大。
(2)股價在向上突破頸線位的瞬間時成交量是否能夠迅速放大。
(3)三重底的低點到頸線位的距離。距離越遠,形態形成後的上攻力度越大。
(4)股價在底部的盤旋時間。通常盤旋得越久,其上漲力度越大。
4. 三重底的研判要點
分析三重底時,投資者需要關註如下要點。
(1)三重底的穀底與穀底間隔距離與時間也不一定相等。
(2)三個穀底股價不需完全相同,差距可達3%,不要機械地理解。
(3)確認三重底是否真正成立。
投資者需要註意的是,三重底不是只有三個低點就能形成的,三針探底的形態只能表示股價的走勢圖形具有三重底的雛形,未來發展極有可能向三重底演化,至於最終是否能構築成三重底,並形成一輪上升行情,還需要進一步檢驗。
(4)了解三重底成立的確認標準
三重底成立的確認可依據如下標準。
a. 形成三次低點的時間間隔
三重底形態的三次低點時間,時間間隔通常至少要保持在10~15個交易日,如果時間間隔過小,往往說明行情只是處於震蕩整理中,底部形態的構築基礎不牢固,即使形成了三重底,由於其形態過小,後市上攻力度也會有限。
b. 需要成交量的配合
三重底的三次上攻行情中,成交量要呈現出逐次放大的態勢,否則極有可能反彈失敗。如果大盤在構築前面的雙底形態,兩次上升行情中,成交量始終不能有效放大的話,極有可能導致三重底形態的構築失敗。
c. 三重底的最後一次上攻
在三重底的最後一次的上攻行情中,如果沒有增量資金積極介入的放量,仍然會功敗垂成。所以,三重底的最後一次上漲必須輕松向上穿越頸線位時才能最終確認。股價必須帶量突破頸線位,才能有望展開新一輪升勢。
K線實戰
投資者需要註意的是,在實際操作中不能僅僅看到有三次探底動作,或者已經從表面上形成了三重底,就一廂情願地認定是三重底而盲目買入,這是非常危險的。因為,有時即使在走勢上完成了形態的構造,但如果不能最終放量突破其頸線位的話,三重底仍有功敗垂成的可能。三重底由於構築時間長,底部較為堅實,因此突破頸線位後的理論漲幅,將大於或等於低點到頸線位的距離。所以,投資者需要耐心等待三重底形態徹底構築完成,股價成功突破頸線位之後,才是最佳的建倉時機。大可不必在僅有三個低點和形態還沒有定型時過早介入,這樣做雖然有可能獲取更多的利潤,但從風險收益比率方面計算,反而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