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尾盘判断次日走势?升市和跌市尾盘操盘策略?

尾盘是多空一日拼斗的总结,所以收盘指数和收盘价历来被投资者所重视。开盘是序幕,盘中是过程,收盘才是定论。尾盘的重要性,在于它处在一种承前启后的特殊位置,既能回顾前市,又可预测后市。

如何从尾盘判断次日走势

1.14:50~15:00

作为全日最后一次买卖股票的时机,收盘股指、股价也可能出现全日最高股指、股价。注意查询自己的买卖申报是否成交,防止透支、罚款。

2.15:00收盘前

这是买入强势股(最高价收盘股)和卖出弱势股(最低价收盘股)的最后机会。全日收盘时形势明朗,可预知第二天大盘、个股走势,若高收,次日必高开高走,故投机者纷纷“抢盘”,只作隔夜差价。当日收盘前抢入强势股,次日开盘后抛掉,稳稳当当地获利,风险也小。

当然,股指、股价若收于全日最低点,预示次日低开低走,这会引起尾市恐慌性抛售,股民们情愿今天“割肉”,免得明天赔得更多。

3.15:00收盘后

对当日股市行情表进行研读,分析大盘及个股情况,注意成交量最大及涨幅最大的股票,看机构大户是在“出货”还是在“入货”。

那么投资者如何通过尾盘来预测后市呢?以下是预测的方法:

第一,尾市收绿,出现长上影线,上档压力沉重,可适当减磅,次日低开低走几率较大。

第二,尾市收红,且出现长下影线,此为探底获支撑后的反弹,可考虑跟进,次日以高开居多。买在最后一分钟可避当日之风险。

第三,涨势中尾市放巨量,此时不宜介入,次日开盘可能会遇抛压,故不易涨。跌势中尾市放巨量,乃恐慌性抛售所致,是大盘将跳空而下的信号。

第四,跌势中尾盘有小幅拉升,涨势中尾盘有小幅回落,此为修正尾盘,并无任何实际意义。多空双方都会对收盘股指、股价进行激烈的争夺,但需特别强调两点:

首先,当心机构借技术指标骗线,临收盘故意拉高(打压)收盘股指、股价,次日跳空高开(低开),达到次日拉高出货(压价入货)的目的。识别方法:一看有无大成交量配合,高收盘(低收盘),若成交量过小,多(空)方无力量,成交量过大,多(空)方出货(入货),均为陷阱。二看有无利多(空)消息、传言配合,要分析传言的真伪。结合大成交量、利多(空)消息,可初步确认为多头(空头),可考虑买入(卖出)股票。但为防止上当,既不要满仓,也不要空仓。

其次,星期一效应与星期五效应。星期一收盘股指、股价收阳线还是阴线,对全周交易影响较大,因为多或空方首战告捷,往往乘胜追击,连接数根阳线或阴线,应予警惕。星期五收盘股指、股价也很重要,它不仅反映当日的多空胜负,也反映全周的多空胜负。

升市和跌市尾盘操盘策略

顶级操盘手在操盘中,能很好地把握升市和跌市的尾盘操盘策略。对我们普通投资者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具体方法如下:

1.升市尾盘操盘策略

(1)尾盘价升量平,均线系统形成多头排列时,这是一种惜售现象,是买盘远大于卖盘的表现,投资者可积极介入,如果当日错过买入机会,次日可逢低及时介入,但不宜追涨。因为在前日尾盘拉升,成交量不能有效放大的条件下,次日往往出现高开后回调的走势,因此,可在回调中大胆介入均线系统多头排列的个股。但是尾盘出现价升量平也可能是涨势末期散户惜售,主力拉高出货迹象,这时投资者不可追涨,也不必杀跌,因为次日往往会有高开上冲的机会,投资者可借机出掉手中筹码。

(2)尾盘急跌放量,这种情况也称尾盘跳水。如果发生在涨幅过大,也就是5日乖离率大于+8时,并且全天呈单边下跌之势的尾盘,投资者要果断止损离场,千万不要贪低成本操作或抢反弹。这种尾盘第二天往往会跳空低开,并有可能形成顶部。

(3)在涨势中尾盘价升量增,是人气旺盛的征兆,也叫做尾市抢盘。如果5日乖离率小于+5,投资者可大胆追涨买入,次日仍会高开高走。即使是5日乖离率大于+8,这种盘面次日也会高开上冲,短线投资者仍有机会。

2.跌市尾盘操盘策略

(1)在均线系统形成空头排列的跌市初期,如果尾盘出现价跌量平现象,则属于买盘不济,是投资者对后市信心不足的盘面表现,这种无量下跌不能单纯理解为惜售,由于卖压得不到释放,反而容易引起大跌。如果股指连续下跌,而周随机指标(KDJ)进入超卖区,则价跌量平现象多为惜售所致,此时投资者应持观望态度,如果买入应等次日探底再逢低时择机介入。

(2)尾盘价跌量增。出现这种情况时,投资者应视周指标RSI(相对强弱指标)的位置而定。假如周RSI未处低位,在跌势中尾盘出现价跌量增,则是恐慌性抛盘,次日将低开,此时投资者不宜抢反弹,而应果断离场;如果周RSI已进入超卖区,尾盘又无重大利空消息出现,却价跌量增,则可能是主力的诱空行为,次日一旦出现平开或高开的盘面,则表示反弹有望展开,投资者可择机介入。

(3)尾盘价升量增。下跌初期一旦均线形成空头排列,这往往是主力拉高出货的诱多行为,投资者不宜追涨。如这种情形发生在跌势末期,则是反弹征兆,投资者应选择时机介入。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shendujiaoyi.com/2972.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