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林奇的投资成功之路

人生中的第二份工作
——世界第一理财家

1967年,彼得·林奇以优异的成绩从波士顿大学研究生毕业,并和自己相恋多年的女友卡洛琳订婚,不久林奇接到美国兵役局的服役通知,彼得·林奇被分派到得克萨斯州的一座兵营去接受新兵训练。经过半年的训练,彼得·林奇被授予炮兵中尉军衔,正式分配到了部队。彼得·林奇所在的部队先是驻扎在得克萨斯州,随后就移防至韩国。1968年5月,林奇利用假期的时间完成了自己的婚姻大事,婚后林奇和卡洛琳生了3个女儿。1969年,林奇服完了兵役,正式成为麦哲伦公司的职员。

彼得·林奇起初是麦哲伦公司的一名普通的分析研究员,工作主要就是对股票市场作调研和分析工作。当时公司正陆续扩展化学、包装、钢铁、铝业以及纺织等部门的业务,这些工作开始让他有机会接触到证券市场的最前沿,他除了不断走访公司,收集情报,从中挑出最有前途的投资领域之外,还注意将自己的判断结果与实践相对应,使自己的投资理论系统更加贴近市场、更加完善。他依靠自己独特的见解很快成为一名享誉华尔街的金融分析专家。1974年,林奇升任麦哲伦公司的研究部主管。

1977年,彼得·林奇被任命为麦哲伦基金公司的总经理。当时的麦哲伦基金刚刚合并了一家亏损的基金公司,总资产规模1800万美元,5000万美元的可抵税亏损;股票市场环境又正处低潮;基金客户数量很少且仍在继续减少。同时,麦哲伦基金已经转为封闭式基金,停止对投资者开放,所以无法吸收新的客户。林奇后来回忆道:“我管理麦哲伦基金的前 4 年期间不再开放,不是坏事,反而是好事。这段对外封闭的日子使我可以安静地学习投资,不断进步,即使犯了一些错误,也不会因广受关注而难堪。基金经理人和运动员有一个共同之处——让他们慢慢成长,他们未来长期的表现会更好。”

即便是一直极力支持和看好林奇的乔治·沙利文也不可能想到,仅仅用了十余年的时间,彼得·林奇就将当时平庸的麦哲伦基金公司发展壮大到120亿美元;基金投资人超过100万人的富达麾下的旗舰基金,并且是当时全球资产管理金额最大的基金,其投资绩效也名列第一。

这是一个创造奇迹的时刻,也是彼得·林奇传奇投资生涯的重要转折点。他经过多年的努力之后,终于可以独立地面对市场,可以在投资的大舞台上尽情展现自己的“曼妙舞姿”。然而,林奇在自己独当一面的“投资舞台”上,“舞姿”还是稍显稚嫩,还没有完全融入到他独特的投资世界里。在开始阶段,他和很多人一样,遇到一些让自己感到懊悔的事情。

1977年,他刚掌管麦哲伦基金不久,就以每股26美元的价格买进华纳公司的股票。而当他向一位跟踪分析华纳公司股票行情的技术分析家咨询华纳公司股票的走势时,这位专家却告诉林奇,华纳公司的股票已经极度超值。6个月后,华纳公司的股票上涨到了32美元,林奇开始有些担忧,但经过调查,发现华纳公司运行良好,于是林奇选择继续持股待涨。不久,华纳公司的股票上升到了38美元。这时,林奇开始对股市行情分析专家的建议做出反应,认为38美元肯定是超值的顶峰,于是将手中所持有的华纳公司股票悉数抛出。然而,华纳公司股票价格一路攀升,最后竟涨到了180美元以上。

林奇还曾提及自己初掌基金时的另一个失误:他研究过一家濒临破产的玩具公司,发现该公司用新发行的股票偿还了所欠的债务并摆脱了带来困境的一些束缚,逐渐成为一家可靠的、赢利的且开始不断扩大规模的企业。林奇认为,该公司经受住了生死边缘的考验,在实践中证明它正在重获新生。于是在经过理论计算和实地考察以后,林奇以1美元的价格买进了一大批该玩具公司的股票。

林奇在该股涨升至5美元时抛清了手中持有的股票。他之所以选择卖出,是因为受到了别人的影响。他关注一个在零售行业有专家之称的人投资于该股的情况,当时林奇认为是这个人的购买行为导致了股价的上涨。后来,这个人在5美元一股时停止了买进,于是林奇判断这个人的停止买进会让该股发生下跌,于是决定卖出该玩具公司的股票。

几年之后,该玩具公司的股票价格上涨到25美元一股,相对于林奇当初的买入价已上涨了25倍。林奇对此颇为懊悔,他说:“我们都接受过同样的格言教诲,即任何时候,只要可能,就要得到,确切的赢利总比可能的损失强。但是,当你发现了正确的选择并买下了该类股票时,所有的事实都表明该股票的价格将要上涨,而且一切情况都对该趋势有利,你要是在这个时候抛出股票,那只能说是你的耻辱了。5倍的赢利能把1万美元变成5万美元,但再涨5倍,就能把1万美元变成25万美元。就连投资经理也不可能经常碰上股价上涨25倍的股票生意,对一个人来说,这种机会在一生中也只能出现一两回而已。你一旦遇上了,最好能得全利。”

林奇从这个教训中总结出一个毕生遵守的投资理念,就是不要受到别人的影响;投资是自己的事,不能让别人的行为来决定你该怎么做。坚信自己的分析判断和实地调研,不要被市场传闻牵着鼻子走,更不要相信那些所谓的股市评论专家。林奇讲过一个故事:“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当太阳升起时,听到公鸡报晓的人认为是鸡叫导致了日出。现在这听起来确实很愚蠢,但每天专家们对于股市上涨原因所提供的一些新解释则混淆了华尔街行情的因果关系,即底线正在上扬,某一球队赢得了超级杯赛,日本人不高兴了,趋势线已被打破,共和党人将赢得竞选,股票正在热卖,等等。每次我听到这些理论时,我总会想起这个公鸡报晓的故事。”

1978年,麦哲伦基金净值增长了20%,而同期的道·琼斯平均指数却下跌了17.6%,标准普尔指数下跌了9.4%。

林奇是一个工作狂,每天的工作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每年要访问200家以上的公司并阅读700份年度报告。”他每年要旅行十几万公里去各地进行实地考察。此外,他还要与数百家公司的经理进行交谈,在不进行阅读和访问时,他则会几小时或几十个小时地打电话,从各方面来了解投资目标的真实状况、投资领域的最新进展等。即便是外出度假,他也不放弃抽出时间实地调研,他曾回忆道:“我去日本花了五天的时间考察公司,在香港见到卡洛琳,于是我们在中国逗留了大约两三天,然后我考察曼谷的公司,又在曼谷观光,接着我飞往英格兰,在那里用了三四天考察公司。那是一段美好的时光。”他为此投入了自己所有的心血和精力,而这些正是彼得·林奇最重要的成功秘诀——勤奋加上踏踏实实的实地调研。

林奇还特别重视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有价值的信息,比如,留意妻子和三个女儿的购物习惯。他就曾经从妻子购买的一种紧身袜中发现了获得巨大的投资机会“在我执掌麦哲伦公司之前,我是该公司的有价证券分析员。通过奔走参观国内的纺织厂,计算利润率、价格赢利比和经纬密度,我了解了纺织行业。但这些信息没有一条比卡洛琳提供的更有价值。在我的研究工作中并没有发现里格斯长袜,但卡洛琳在去杂货铺时发现了它。哈尼斯公司已经在商场和专用商店销售该公司一般商标的长袜。然而,该公司发现,按一般习惯,妇女们平均每六周逛一次商场,而每周要去两次杂货店,这样,当这些妇女有机会买一次一般商标的长袜时,她们就有十二次机会买里格斯长袜。所以,在杂货铺里销售长袜是一个深受欢迎的好办法。当你看到那些在算账台结账的妇女手推车中有塑料袋,你就可以大致算出里格斯长袜的销量。在长袜的商标广为人知后,你就可以想象在全国范围内这种袜子的销路如何”。之后,林奇经过调研立即买进该公司的股票,这项投资获得了6倍的收益。

林奇的很多重大投资决策也都是来自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和调研:“拉昆塔汽车旅馆是我一个在与其竞争的假日饭店工作的朋友告诉我的;沃尔沃是我一家人和一些朋友开的车;苹果计算器是因我的几个孩子在家里安了一台和后来公司的系统部经理买了几台安在办公室里才知道的;国际服务公司是麦哲伦公司的一位电器分析人员在去得克萨斯的路上发现的;邓金面圈——我喝咖啡时总爱吃它;还有最近翻新的皮尔万进口公司,那是我妻子向我提到的。”

在市场的起伏涨落之中,林奇的投资理论更加完善和成熟。林奇的选股能力最为世人所推崇,但很多人认为他不太重视进出场的时机,其实林奇并非不重视选择时机,而是他所关注的时机是格局更大的“时机”,不是沉湎于行情的跌跌涨涨之中,情绪为市场环境所囿。

林奇有一个“鸡尾酒会”理论,所说的就是大众心理和买卖时机的关系:“当某一股票市场一度看跌,而同时又无预期其会看涨时,纵使股市有上升,人们也不愿谈论股票问题,我们姑且叫这一时期为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如果有人慢慢地走过来,问我从事何种职业,当我回答说:‘我从事共同基金的管理工作。’来人会客气地点一下头,然后扭头离去。如果他没有走,他也会迅速地转移话题,讲凯尔特人玩的游戏、即将到来的大选,或者干脆就说天气如何如何,总之,扯些闲话。过一会儿,他则会转到一个牙科医生那里说说牙床充血什幺的。当有10个人都愿意与牙医聊聊牙具保健,而不愿与管理共同基金的人谈股票时,那么股票就可能上涨。

到了第二阶段,在我与搭讪者说明我的职业后,他可能和我交谈得长一点,聊一点股票风险等。这个时期人们仍不大愿意谈股票,此间股市已从第一阶段上涨了15%,但却没有人对此给予重视。

到了第三阶段,股市已上涨了30%,这时多数的鸡尾酒会参加者都会不理睬牙医,整个晚会都围着我转。不断有喜形于色的人拉我到一边,向我询问该买什幺股票,就连那位牙医也向我提出了同类问题,参加酒会的人在某类股票上都投入了钱,他们都兴致勃勃地议论着股市上已经出现的种种情况。

在第四阶段,人们又围在我身边,这次是他们建议我应该买什幺股票,并向我推荐三四只股票。随后几天,我在报纸上按图索骥,发现他们所推荐的股票早已涨过了。这时,邻居也会向我建议买什幺股票,而我也有意听从时,正是股市已达到峰巅之时,下跌就要来临,他们向我提供的就是这种信号,相当准确。”

1981年,麦哲伦基金的规模首次超过了1亿美元,这一年,麦哲伦基金重新对外开放。麦哲伦基金增值近100%,而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却只上涨了33.2%。

1982年,林奇被称为“过去10年中最成功的共同基金经理”,他取得了305%的收益率,麦哲伦成了一只4.5亿美元的基金。

1983年,麦哲伦基金资产升值至16亿美元。

1983年,麦哲伦基金持有900只股票的投资组合,其中700只股票加起来不到基金资产的10%,这些公司都属于中小型的成长股股票,虽然这些公司在整个基金中所占的份额很小,却常常带来意外的惊喜。林奇举过一个例子:“简·贝尔规模太小,还不到麦哲伦持股的底线,但我很高兴与该公司总裁会见。介绍公司业务时,他提到他们最大的主顾是几家折扣俱乐部,这些俱乐部向他们订购大量的珠宝,以至于简·贝尔公司煞费心力才能保证供应。由此,我产生了投资折扣俱乐部的想法,既然他们能够销售如简·贝尔公司所说那么多的珠宝,那么,他们的总销售一定相当不错。我请威尔·达诺夫做这个研究。折扣俱乐部的股票上市之初很受欢迎,但好景不长。期望值太高,企业无法达到,于是失望之下抛售股票,华尔街失去了兴趣。达诺夫给几家投资公司打电话,发现没有一个分析人员被安排调查这些股票。我们直接与两家折扣俱乐部接触,他们证实了简·贝尔公司所言不虚——业务相当不错。他们还告诉我们,他们已经还清了负债,财务状况很好,收益正在上升,但股价却还在下跌——这是绝好的时机。于是我大量买进这几家折扣俱乐部的股票,结果都赚了钱,其中一家翻了三倍。这几家折扣俱乐部的员工可以通过自己的眼睛看到自己企业兴旺的迹象,并且掌握的情况同我和达诺夫一样详细。精明的店员可以抢在华尔街之前得到零售业的信息,并通过买进被低估的股票而赚钱。”

林奇比较喜欢的股票是业务简单的公司的股票,他说从不重仓买入自己不懂的公司。20世纪80年代,林奇就曾大量买入福特、克莱斯勒以及沃尔沃等行业清晰、业务简单的股票。

麦哲伦基金在1987年5月成为资产达100亿美元的基金,收益已达39%。然而,1987年的美国股灾使林奇的麦哲伦基金遭受到了较大的损失。1987年,麦哲伦仍有1%的收益,使得麦哲伦连续10年超过共同基金的平均水平,并且麦哲伦在反弹时再次超过市场水平。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shendujiaoyi.com/47.html
返回顶部